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李雙建 梁軒)連日來,益陽市安化縣農業農村局40余名工作人員兵分三路,前往全縣20余個鄉鎮、園區的田間、地頭和企業車間,指導春播、春管,宣講農技和法律知識,將助力鄉村振興的“六大強農”行動落到實處。
近年來,安化縣委、縣政府將“六大強農”行動作為全縣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抓手,作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助力,取得顯著成效,經驗推介全省。
該縣的主要做法是:品牌強農: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聯合市監、公安、法院、檢察院、工信局、衛健局,出臺《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并嚴格落實相關工作。認真做好“兩品一標”認證。截至目前,該縣有綠色食品認證企業32家,有效認證產品66個,認證面積70883.4畝,產量185918噸;有機食品認證企業20家,有效認證產品77個,認證面積16441畝,產量4298.3噸。在品牌培育、管理、宣傳和銷售上持續發力,目前該縣有安化黑茶、安化紅茶、安化松針、安化小籽花生、安化黃精、安化厚樸等6個地理標志產品。中國馳名商標5個,湖南省著名商標14個,中華老字號1個,湖南老字號2個。
特色強農:積極加強特色產業培育工作。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茶產業鏈領導小組、縣長為組長的中醫藥產業鏈領導小組,各職能部門形成合力,統籌推進產業培育工作。多渠道配套資金推進產業發展。2022年,除安排預算資金1.26億元以外,該縣還整合資金4.6億元,另外,縣農業農村局等部門還積極開展立項爭資,爭取上級專項資金3億多元,用于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安化成功獲批國家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認定。扎實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和農業特色小鎮四級同創工作,共打造縣、市、省、國家四級特色園區(小鎮)50余個。其中,安化黑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在2019年以總分第一名獲得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認定;安化梅城鎮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已通過農業農村部2023年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創建名單公示,即將開始創建;安化黑茶特色小鎮在全省農業特色小鎮建設中排名領先,2022年綜合評分全省第一。
融合強農:堅持“茶為基礎,旅為融合,文為內涵,康為延伸”的茶旅文康融合發展新模式,24小時健康茶生活已成為常態。茶鄉花海、黑茶特色小鎮、梅山文化園、百花寨藝術高地等一批茶旅融合重點項目已建成或加快推進,一大批茶廠成為國家級旅游景區和省級旅游示范點,成為游客打卡之地。
科技強農:通過院士工作站提升科研水平。以安化縣茶旅產業發展服務中心、湖南省白沙溪茶廠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華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主體建設,由政府推動、院士實質性參與組建劉仲華院士專家工作站,安化縣每年安排工作經費200萬元并統籌科研項目經費2000萬元支持院士專家工作站的運轉,為進站科研人員提供后勤保障,支持進站科研人員開展科研活動,進一步帶動企業科研水平提升,助力安化黑茶產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4月,經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通過資格審查、專家評審和公示等環節,確定最終確定劉仲華院士專家工作站為“2021年度湖南省模范院士專家工作站”,也是益陽市首家模范院士專家工作站。工作站獲得“高香型千兩茶的制備方法及其產品”和“一種降低茶葉氟含量的茶葉制備方法”兩項發明專利,獲得了“降氟揉茶機及降氟揉茶系統”實用新型專利,高純度冠突散囊菌的制備方法及其在茯磚制備中的應用以及冠突散囊菌產品發明專利申請受理。與此同時,通過農業科技站所打造推廣平臺。通過組織專家團隊打造服務體系。通過建立數據中心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人才強農:大力開展農民教育與產業發展培訓工作。每年安排資金200萬元左右,開展農業生產、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業務培訓,獲得農民朋友廣泛好評。積極推進鄉村人才培育與充電工程。遴選學員參加農業農村部在華中農業大學舉辦的鄉村產業致富帶頭人“頭雁”培育工程,提升產業發展后勁。
開放強農:縣農業農村局等部門跟蹤服務,打造外貿增長點。為安化怡清源茶業有限公司、安化縣天泉茶業有限公司、安化洢水四保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提供外貿、海關、外匯備案等手續的全方位服務,為安化黑茶出口打好基礎。爭取支持、減輕外貿成本。為湖南佳鑌碧源果業有限公司爭取中央外經貿發展資金支持,該企業年出口水果600萬美元以上,今年3月,該公司成功打開阿聯酋等地區市場,產品供不應求。
一審:楊紹銀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責編:楊紹銀
來源:湖南法治報